李開復分享「7多7少」育兒心得 跟子女做朋友

親子

發布時間: 2016/05/31 13:2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7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李開復Facebook

為人子女時常覺得父母囉唆,管教很嚴,然而一天成為父母時,有沒有想過如何教育下一代呢?

前Google大中華區總裁、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昨日(30日)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發表《給父母的四個建議》,「以自己為人父母十多年的感受,以及作為父母的孩子四十多年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了4個給父母建議:

1、多稱讚,少批評;多鼓勵,少懲罰

李開復認為,孩子如在批評的環境中長大,可能會潛移默化地用批評的態度來解決溝通問題;在懲罰或威脅中長大,就只有壓抑自己的恐懼,否定自己的情感,來換取父母的認同。他認為在這樣的管教之下,孩子會缺乏自信,好奇心受到壓抑,產生情感的缺陷和問題。

除此之外,他認為孩子遇到失敗時,千萬不可以懲罰,因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最多的教訓就是從失敗中得到的」,如果從小就告訴孩子失敗很可恥,他就可能不承認失敗,亦不會從失敗中檢討、學習、成長。

相反,他認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肯定。他分享自己的經歷,自己11歲剛到美國時不會講英文,學業上沒有可取之處,有一次數學課老師問1/7是多少,他很快說出了背誦的答案,結果老師和同學誇獎他是數學天才。他就在這樣的鼓勵下,充滿了自信,而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多信任,少嚴管;多放權,少施壓

李開復指,在嚴厲管教下長大的孩子,會缺乏獨立的能力和管理時間、管理自己的能力,一旦進入大學沒有人再幫他策劃,就會迷失自我,無所適從。以下為4個父母應放權給子女自理的理由:

第一, 父母不見得懂孩子的這一代,可能並不像孩子那樣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第二, 如果父母幫孩子做了太多決定,反而會造成他們日後責任心的缺失。

第三, 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會淹沒孩子自己的聲音,他們會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失去自信。我在大學演講的時候,常常有學生說你總告訴我們要追隨自己的心,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如果太嚴管,可能就會把孩子變成這樣的機器。

第四,如果施壓太多,會給孩子沉重的負擔。今天的孩子有很多心理問題,有的甚至嚴重到自殺、抑鬱症,這都是在巨大壓力下造成的,父母對孩子一定不要過分施壓,而應有解壓的責任。

3、多授漁,少授魚;多做,少說

要想孩子「真正懂得」,李開復建議一方面要試着經過互動的學習,讓孩子知道一個問題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另一方面要「授之以漁」,教孩子思考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李開復亦在文中提到他時常鼓勵女兒參加辯論會時去辯論她不相信的那一方,這樣才能理解事情是有兩面的,讓孩子明白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當人面對兩面的時候,會更深刻地思考問題,他認為這種思考方式也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除了這種批判式思維之外,以身作則同樣重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真正沉澱在孩子的心中的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如何說的,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就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爲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4、多做好朋友,少做嚴長輩

在太多的規矩和框架之下成長的孩子會膽小、保守、被動,新的時代裏這樣的人很難達到自己的潛力,也難在優秀的企業或學校脫穎而出。

那是不是就完全不要規矩呢?當然不是這樣。規矩可以有,然而:

  • 定好規矩,但是首先要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 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 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
     
  • 規矩愈少愈好,纔能有啟發的作用;
     
  • 孩子愈大,規矩愈少,放權愈多。
     

李開復最後寄語各位父母,

青年都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最愛,所以讓我們以後能夠彼此勉勵,把他們培養成他們最好的自己,